电子信息学院logo
 
产学研深度交融,共探人形机器人发展新篇 ——电子信息学院研究生卓越讲坛第三讲圆满举办
.
发布人:黄珏  发布时间:2025-05-08   动态浏览次数:10

2025年5月7日下午1点,电子信息学院研究生卓越讲坛系列活动第三讲于E教116准时开讲。此次活动特别邀请到了上海联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觅迹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同时也是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标准化领域专家陈孝光老师。陈老师以“人形机器人行业情况和技术开发需求”为题,与师生们共同开启了一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智慧交流盛宴。


讲座伊始,陈老师以时间为脉络,讲述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从战国时期马王堆的乐俑,到十五世纪达·芬奇绘制的人形机械草图,激发了西方对人形机器人的想象。再到21世纪,日本的ASIMO、美国的Atlas实现双足运动,中国宇树科技凭借全电驱动技术在全球崭露头角,这一系列的发展展现了人类对创造类人机器人的不懈追求。

随后,陈老师深入分析了人形机器人面临的困境与破局机遇。虽然人形机器人受到资本和政策的关注,但在实际落地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多数人形机器人产品仅停留在表演层面,实用性欠佳,被贴上“高价玩具”的标签,配套产业链也有待完善,且尚未在行业场景中充分发挥实际价值。陈老师强调:“实验室的技术展示并不等同于商业价值,人形机器人必须在工业和家庭场景中证明自身的价值。”

谈及破局机遇,陈老师表示,随着移动化、智能化、复合化的发展趋势,未来10年有望将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成本降至20元/小时,逐步替代重复性人力劳动。在当前通胀环境下,人形机器人的使用成本预计每年下降约40%,未来成本将低于人力成本。

在讲座的尾声,陈老师分享了对未来的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聚焦于工业(如工厂装配)和商业(如金融、会展服务)场景,构建“机器人+AI”生态闭环。人形机器人作为解放人类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现场同学们结合自身专业,积极就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创新、发展前景以及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提问,陈老师一一耐心解答,互动交流氛围热烈。

本次研究生卓越讲坛以“智能通用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展望”为主题,系统梳理了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背景与产业化进程。在人工智能、柔性材料、多模态感知与运动控制等技术融合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正突破传统局限,向拟人化、智能化快速发展。未来,随着具身智能理论的深入和仿生技术的创新,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柔性制造、医疗康复辅助、家庭服务陪伴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作为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生,应抓住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机遇,攻克感知计算、驱动控制等核心技术,以科技造福社会的使命感,构建人机和谐共生的未来。期待通过不断探索,让人形机器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提升人类福祉的得力伙伴。

 
 上海电机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上海市浦东新区水华路300号 201306
 +0086-21-38223090
 xxgcx@sd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