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学院logo
 
五四正青春|寻访红色地标,传承时代薪火
.
发布人:黄珏  发布时间:2025-05-05   动态浏览次数:10

在“五四运动” 106 周年之际,电子信息学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的号召,以 “传承红色基因、凝聚青年力量” 为主题,组织开展 “五四青春・薪火相传” 红色地标寻访活动。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不仅是对五四精神的致敬,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激励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隧道中筑牢信仰之基,感悟初心使命,让红色薪火在新时代生生不息。

第一站:中共一大会址

走进黄浦区兴业路76号,时光仿若回溯至1921年那个炽热的盛夏。同学们沿着历史的脉络,在中共一大会址内,近距离观摩会议室原貌复原场景。13张木椅紧紧环绕着长桌,一盏静默的煤油灯安然摆放,无声地重现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性时刻。展区内,详实的史料与珍贵的文物陈列有序,让大家对建党初期那段筚路蓝缕的艰辛历程,有了更为深刻、直观的体会。

计算机类2415班杨云顺感慨道:“置身于这间朴素的会议室,望着历经岁月沧桑的桌椅与煤油灯,我仿佛看到了百年前,那群平均年龄仅有28岁的年轻人。他们怀揣着改天换地的伟大理想,在此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让我深切领悟到作为新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第二站:中共一大纪念馆

踏入纪念馆,一部气势恢宏的党史画卷在眼前缓缓铺展。同学们重点参观了《共产党宣言》首译本展区,那泛黄的书页上,真理的光芒依旧熠熠生辉。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一大会议场景被生动还原,大家仿若身临其境,亲身感受着那个开天辟地的伟大瞬间。参观临近尾声,同学们纷纷在电子留言屏上,郑重写下新时代青年的深刻感悟与庄严承诺。

计算机类2416班桂琪薇动情地说:“第一眼看到那本1920年的《共产党宣言》,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瞬间涌上心头。这些泛黄的书页,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智慧与热血,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我将以专业所学为笔,以创新实践为墨,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第三站:中国社会主义  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在繁华热闹的淮海路旁,一座古朴典雅的石库门建筑静静伫立,它见证了青年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同学们认真观看了俞秀松等青年先驱使用过的办公用品,仔细阅读珍贵的《先驱》刊物原件。团史展区内,丰富的图片资料生动鲜活地展现了共青团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光辉岁月。在团旗前,同学们庄严地重温入团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久久回荡。

计算机2312班郭曼宇分享道:“站在团中央机关旧址斑驳的石库门前,摸着锈迹斑斑的门把手,看着褪色的《先驱》创刊号,突然理解了什么叫 “青春的重量”。当年俞秀松他们在这间屋里熬夜写稿、组织运动,用二十岁的肩膀扛起家国未来。今天我们学习 AI 技术、研发智能系统,同样是在扛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未来,我会把课堂上学到的代码知识吃透用活,脚踏实地,破浪前行。”

第四站:鲁迅纪念馆

最后,同学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文学巨匠鲁迅的精神世界缓缓呈现在众人眼前。同学们细细观摩先生的手稿、书信以及生活用品,那泛黄纸页上刚劲有力的字迹,仿佛仍在诉说着他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关怀。其中,“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题词原件格外引人注目,淋漓尽致地彰显出这位文学战士崇高的品格与无私的情怀。

计算机2312班张国刚望着鲁迅用过的钢笔,感触颇深:“看着这支磨得发亮的笔,突然明白什么叫‘以笔为刃’。当年先生用文字战斗,现在我们敲代码、解难题,遇到难关不退缩,发现问题勇解决,用实际行动传承鲁迅精神。”

此次红色地标寻访之旅,不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更是一次镌刻初心的青春誓约。从中共一大会址的星火初燃,到鲁迅纪念馆的笔墨风骨;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真理光芒,到团旗前的铮铮誓言,信息学子在触摸历史中坚定信仰,在感悟精神中锚定方向,希望信息学子能够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传承五四精神的火炬,跑出新时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上海电机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上海市浦东新区水华路300号 201306
 +0086-21-38223090
 xxgcx@sdju.edu.cn